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历史文化 正文

历史文化

甘泥台上望家园

稿件来源: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: 2025-09-22 11:50:03

  对于甘泥台,从听闻其名到心生陌生,直至今日相见,大约已过二十年光阴。今夏终于得见,这一见让我百感交集。站在台上居高临下环视四周,群山苍翠,绿荫澎湃,好一幅青青长卷。刚才进山时走的车道和步道旁,大小树木都已挂果。身为矿区子弟,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片只长石头不长草的地方,也能孕育出一片绿洲。

  远望石炭井矿区,宁静和美,如隐居山林的隐士淡定浅笑,仿佛诉说着退隐后的日子、重生后的心里话。与甘泥台相对而望的一座高山,绿树逐层盘绕而上,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几个鲜红的大字衬得格外醒目。我突然变得语无伦次,作为曾经的石炭井人,我不知道怎么跟同伴介绍,一切听导游的吧。我对眼前的一切只有惊诧,是家又不像家,是矿也非旧时矿,心绪难平地在这台子上一圈圈远望感慨:一片忠诚在,黑山变青山。设计者有心,园林人有情,这360度视角的观景台特意留下一小片原貌,醒目地“列队” 于绿植的生力军中。所有语言都显得苍白,只需看上一眼,便知道这里经历了多少场战天斗地的生态硬仗。在那幅记录修复历程的彩绘图前,人们久久不愿离去:有多少人为此流汗流血,有多少个酷暑严寒里他们守着希望等天明。在外人眼里一切都是弹指一挥间,在他们身上,岁月却像刻刀一下下刻在心上。只要山能绿、水能清,他们就跟这甘泥台般顶天立地。

  此时的我,不得不重新打量眼前的甘泥台。这个位于石炭井大磴沟火车站对面的台子,现在是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的旅游景点。上世纪90年代后期,石炭井矿区几个国有煤矿资源枯竭相继关井撤离,而私人煤炭市场爆火,大磴沟又多为地表浅层煤,一度遭到严重无序开采。当时这里到处煤尘,满目疮痍。那些采矿者早就将“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”的理念抛之脑后,最终这片山峦不堪重负,直至“稳准狠”的打击和整治全面启动。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,让群山回响起植绿的号角。

 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,这里被列为重中之重。恢复性植树种草是一项系统而持久的工程,全城总动员,各单位机构齐上阵,大磴沟的山又“活”了过来。这一次,使命再次转变: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,渣石上铺黄土,矿坑深度掩埋,标准化种、养、护一体化推进,一定要让花草、灌木,甚至树木,在这片昔日狼藉不堪的群山上扎根。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、一串串人名和数字,我和伙伴们记在心里。因为他们,这甘泥台才成为生态恢复的见证,成为贺兰山综合治理的示范。早就听伙伴们说过它花季的芳容,却没想过会如此壮观。

  此时的甘泥台四周苍茫叠翠,重生后的大磴沟一扫曾被毁得体无完肤的惨象。甘泥台下的翡翠湖水如其名,绿汪汪的好似海子,只不过这曾是采矿废水,死水微澜,默默注视着一段历史。与它隔岸相望的则是新建的蓄水池,水光潋滟,生机盎然。清风徐徐,似在诉说春华秋实,这般山水相接之景,恍若小九寨。感谢护山人的匠心付出,让此山与彼山、此水与彼水、此路与彼路相映成趣,构成生动的生态教育场景。不能只听传闻,一定要到现场看看:最生动的教育往往来自亲身体验,只有亲自走一走新修的公路,看一看新生的石炭井文旅小镇,望一望甘泥山上的风景,才能真正懂得守候贺兰山绿色防线的爱与忠诚。

  现在的甘泥台是石炭井文旅小镇的入口景点,春看花、夏观景、秋收果、冬赏雪,既保留了工业遗迹的痕迹,又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。处一隅而知全局,我已深切感知到重振石炭井雄风、尽显贺兰山峥嵘的成效。相信每一位来者都能在此隔空回望,感念天地人和,一同守住这绿水青山好家园。(赵玉林)

>>><<<